亲,你的浏览版本过低,建议使用IE8以上或其他浏览器,将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
更多
培训众包 省心省钱
培训管理
投标:
许盛华
中标:
许盛华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宣传工作
投标:
蔡占明
陈德智
中标:
蔡占明
客服服务与商务礼仪
投标:
韩丽
李默
中标:
李默
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
投标:
彭永红
中标:
彭永红
商务礼仪
投标:
庞丽
澜珊
中标:
澜珊
服务质量提升及抱怨投诉处理
投标:
周力之
中标:
周力之
登录
注册
首页
讲师查询
搜根课表
公开课课程
内训课课程
名师汇讲师
产品中心
讲师节
资讯
首页
新闻
搜根动态
知识
人才管理
营销
面试
招聘
薪酬
内训众包
HR一定要知道的面试方法和技巧宝典
如何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如何留住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这是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近几年对全球200家成长最快的公司进行追踪调查时,得出的3项让雇主们、总裁们夜不成眠的事情。 可以看出,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头等挑战,同时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而招聘则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补充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外部优秀人才进入企业的唯一通道。 然而,在现实的招聘中,运用传统的面试方法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使面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不能为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因此,企业有必要对招聘和面试的方法进行创新,力求用合适的方法获得急需的人才。 传统面试方法的误区 面试是企业最常用的鉴别人才方法,在传统的面试过程中,企业面试官常常充当了不合适的角色,造成了面试的误区。 1.事实发现者 这里所讲的事实发现者,是指面试官仅仅把自己的提问局限于特定的具体事实信息上,例如“你大学上什么样的课程”、“你原来公司有多少人”等等。他们的目的似乎仅仅在于找到一些事实,或者是对其简历上的内容进行一下确认。当然,确认一下这些事实性的信息是必要的,但这样的提问只会控制求职者的反应,而无法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求职动机、价值观、能力、个性特征等这些更重要的信息上。 2.理论家 与事实发现者相反,这类面试官常常会询问求职者做事的信念和价值观,例如“你为什么……”或“你认为应该怎样……”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求职者认为一件事情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他实际上是怎样做一件事情的。这样的结果是只得到了人们为什么做某事的事后合理化解释,而不是实际行为。实际上,求职者的实际行为往往更为重要。 3.治疗师 有的面试官喜欢问求职者一些关于他们深层的情感、态度和动机问题,例如“请你告诉我……,你觉得……”之类的问题。他们喜欢对求职者的行为做出一些解释或分析,而这种解释或分析往往是主观的、不可靠的,因为感觉并不能说明求职者实际干了什么和能干什么。 4.推销员 有的面试官喜欢通过诱导性提问获得求职者的认同,就像推销员一样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求职者。例如,“你难道不认为这是做这件事的最好的方法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的面试官喜欢用自己的一套固有的模式去衡量求职者,并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价值取向传达给求职者,其答案实际上反映的是面试官的想法,而不是求职者的做法或想法,这是传统面试中常发生的暗示效应。有些求职者在明白了面试官的隐含答案后,往往会故意迎合面试官的观点,因此很难得到真实的信息。 5.算命先生 这类面试官喜欢询问人们在未来情况下会做什么,例如“如果……,你会……?”这种情况下,对未来的设想都是无法得到验证的。聪明的求职者往往会说一些他们认为面试官希望听到的东西,因此很容易造成面试中的晕轮效应,即当求职者的回答与面试官的想法相符合的时候,后者会对前者产生好的印象,并把这种好的印象会扩大到求职者的其他方面,从而导致对求职者的过高或过低评价。 几种新的面试方法及技巧 行为描述面试法 行为描述面试法是基于行为的连贯性原理发展起来的,面试官通过求职者对自己行为的描述来了解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求职者过去的工作经历,判断他选择本组织发展的原因,预测他未来在本组织中发展的行为模式;二是了解他对特定行为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并将其行为模式与空缺职位所期望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往往要求求职者对其某一行为的过程进行描述,如面试官会提问“你能否谈谈你过去的工作经历与离职的原因?”“请你谈谈你昨天向你们公司总经理辞职的经过”等。行为描述面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收集过去行为的事例,判断行为答复 要了解应聘者是否能真的像他们所描述的那样去做,最好的方法就是收集过去行为的一些事例。应聘者曾经做过的一些事例要比他们告诉你“经常做、总是做、能够做”更为重要。通常应聘者给出的非行为性的回答频率偏高,他们给出的观点,往往并不一定是他们真正曾经做过的事例。 2. 提出行为性的问题 通常,行为性问题的提出带有这样的语气,如:“请谈谈你在……时遇到的情况,你是怎样处理的”,“你是否遇到过……的情形?请谈谈其中一例。”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讲一个你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怎样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你能解决质量出现的问题吗? ○适应能力 请讲一个你必须按照不断变化的要求进行调整的事例。当时的情况怎样?结果又怎样?如果你必须按照不断变化的要求调整计划,你会感觉怎样? ○销售能力 请描述一个在过去一年中你做的最大一笔订单的情况,你是怎样完成的?你能接受我们给你订出的销售目标的挑战吗? ○团队协调能力 作为一名主管,你如何处理棘手的员工事例?你如何对付难以管理的职员?你擅长解决矛盾或冲突吗? 3. 利用标准化的评定尺度 在采用行为描述面试法时,各个面试官可能会用不同的行为标准对求职者进行评定,为了保证评定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面试前必须制定一个标准的评定尺度。 能力面试 能力面试是另外一种新的面试方法,更多关注的是他们如何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在能力面试中,面试官要试图找到应聘者过去成就中所反映出来的特定优点。 在招聘中采用能力面试,要把握4个关键的要素: 情景,即描述求职者经历过的特定工作情景或任务; 目标,即描述求职者在特定情景当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行动,即描述求职者在特定情景当中所做出的行动; 结果,即描述行动的结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结果。 这4个要素的英文缩写就是“STAR”,进行能力面试也即寻找STAR。具体来讲,能力面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1. 全面地进行能力分析 为了准确地了解和判定工作是否出色,必须进行全面的能力分析。进行能力分析的第一步应是编写详细的工作任务说明,需要从不同渠道搜集各种信息: ①工作观察。观察那些在职人员所进行的工作,请他们详细描述,并作记录。 ②约见在职人员。对每一位在职人员提出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应着重了解他们的主要职责,需要处理的任务类型,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工作关系,工作过程中最感吃力的部分以及他们出色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能力。 ③主要事件分析。针对有代表性的工作案例,举行由该职位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参加的座谈会或交流会,请他们提供一些从事该项工作的效率最高的方法及从事人员的能力要求,并对这些方法和要求作详细记录。 ④能力远景会议。参加与组织中“具有预见的人”举行的会议。其目的就是收集各类任务的信息,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动机和其它方面的要求。 第二步是制定职务能力要求,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内容和能力对相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动机进行分类。通常列出的能力要容易衡量,才能将工作能力描述准确。不同级别的职务能力要求如下:基层职位需要5~8种能力;中层职位需要8~11种能力;高层职位如中高级管理人员、董事、高级专业人员需要10~14种能力。 2. 确定面试过程中将要考核的能力 因为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对每一种职务都能进行考核,所以只能围绕那些对于完成此项工作最重要的而在其它选择体系中没有体现的能力展开。当然如果在录用的过程中不只面试一次,就有可能对各项能力进行考核。 3.制定面试程序,并对需要考核的能力进行评估 从面试程序的制定至关重要。如果面试程序欠佳,则整个面试就会功亏一篑。为了防止这点,必须制定一个框架充分的面试程序。预先拟定问题,制定必要的面试程序,有助于获得与职务能力相关的信息。面试程序的制定可以参考一些指导性材料。同时对需要考核的能力进行评估必须制定一个标准的等级评定体系,用以科学地评估面试中获得的信息。 4. 能力面试最实际、最有效的面试方法 能力面试已被实践证明是最实际、最有效的面试方法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涉及工作范围最广、最准确的信息。严密的结构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可以具体地研究面试的各个部分;找出最有效的因素;尝试面试的新方法,并提供详细指南;所得结果最具有可靠性。 文章来自中国人力资源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 (2421)
2017-03-21
这样做招聘,难怪你招不到人,招聘中的扣分项你有吗?
其实,一年四季都有人来人走,招聘工作倒不是说非得赶在金三银四。 只是,由于金三银四是众人皆知的人才招聘高峰期,基于这种共识,对企业HR来说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才。 但即便如此,在金三银四时依然撸不顺招聘的大有人在,怎么就那么命苦呢! 那你是不是在招聘过程中,犯了下面这些错? 案例一: 如何创造良好的应聘体验? 王先生在地产行业从事景观设计多年,在目前的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遂开始通过求职网站制作和投递简历,试图在珠三角谋一份有更好发展前景的工作。凭借不错的资历,没多久王先生就收到了A公司的面试邀请,并请他确定合适的面试时间。 由于A公司在临近城市,王先生对A公司也只略有耳闻,遂打开搜索门户,希望了解A公司的详细情况。 打开网站后,王先生想了解A公司的项目情况和人力资源理念。却不料,点击“地产精品”之后,网页显示“403- 禁止访问”,点击“人力资源”之后,网页显示“正在建设中……”。王先生虽略有不快,不过考虑到网站也有可能正在维护,也就没再放在心上。 正在琢磨怎么安排时间,王先生的QQ群不断跳出消息。巧的是竟然一个圈子里的朋友去A公司面过过,在群里吐槽。“一进办公室就要我填表……填的都是简历上写着的信息”、“……还没谈就很不爽”、“把电话里问的问题又倒腾了一遍……”、“嘴上说求贤若渴,倒要自己贴钱花时间跑个来回……” 虽然这个朋友应聘的专业与王先生不同,自己所面对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更为重要的是,王先生隐约感觉A公司的管理似乎比较混乱。于是王先生犹豫了…… 应聘活动是意向候选人与企业第一次发生实质性接触的过程。透过应聘的窗口,应聘者可以切身体验企业对人才的态度,也能够侧面了解企业的真实管理水平。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应聘体验将被迅速传播出去,并会左右潜在应聘者的最终决定。因此,维持良好的应聘体验是企业塑造雇主品牌的关键环节。 然而,知易行难,企业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走进误区: 1、门户信息缺乏维护 门户网站是企业的脸面,绝大多数企业都十分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然而重视并不代表做得好——常见到的问题是更新慢,关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方面只有笼统的概述。 试想,你打开漂亮的主页后,发现员工生活只有两年以前的记录、寥寥数语的人才理念都懒得作些文字解释时,你会感觉这是一家生机勃勃、重视员工的公司吗? 2、“请您填表” 企业为了积累自己的人才信息库,常常希望以标准化的形式统一获取应聘者信息。为此,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会经常对应聘者说“请您填表”。校园招聘时,应聘者众多、竞争激励,这种不失公平的方式尚可接受。然而转而用于成熟人才则显然不妥。 试想,应聘者登门拜访,你没有倒履相迎也就罢了,还要求人家先爬满一张表,是在摆谱吗?人家怎么会感受得到贵公司的求贤若渴呢? 3、重复提问 面试官就应聘者已经回答过的关键问题再次提问,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多轮面试的情形下。其原因有多种,如面试流程中内部分工不清,各环节交底不透彻,或者面试官未充分消化应聘者信息。 当应聘者遭遇到这种情况时,对方不但会感觉企业对自己的不重视,也会对公司管理水平产生质疑,进而常常产生明显的反感心理。 实际上,由于多轮面试考察这种机制的缺陷,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信息的重复提及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应从面试记录、沟通方式等方面入手,让应聘者获得更理想的应聘体验。 4、不支付差旅费 一般而言,企业对招聘工作的考核,首先关注招聘效果,在此基础上会兼顾费用控制。所以,招聘费用控制的紧箍咒往往并不严苛。但在这种宽松的条件下,不少人力部门仍然不乐意为应聘者支付必要的差旅费用,特别是中层以下级别的应聘者。 当然,一般如果不乘坐飞机,应聘者为了不显得小气,也羞于提及。但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讲,这首先不应是费用问题,而是应聘者的体验:这是一种表达公司求贤若渴心态的方式,也是向应聘者传递公司人性化管理理念的途径。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投资,何乐而不为? 5、直接拒绝应聘者 如今企业都已经学会非常礼貌地拒绝应聘者了,譬如:“非常感谢……我们会将您纳入人才库……期待未来有机会合作”、“主要考虑与高层之间的性格、风格的匹配需要”然而这仍不免过于程式化,应聘者需要更为人性化的对待方式。 对于应聘者的最终处理,企业通常有三种方式:聘用、纳入后备人才库、纳入黑名单。除了纳入黑名单的应聘者,企业与应聘者都有再次发生合作的可能,一次招聘落选或许意味着下次合作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后备人才库”。 既然如此,为何不以后备人才礼遇之? 为何不与落选人才做朋友,委婉告知落选原因的同时,给他们一些中肯的发展建议? 比如“如果您能争取机会参与一些综合体项目工作……”、“如果您能找机会试着带一个团队……”、“如果您在一线施工方面能再积累一些经验……”这可以为后续跟踪、联络人才做了良好的铺垫。 案例二: 如何评价专业能力? 人力资源部程经理早上刚走进办公室,还没坐下,直属项目工程部的马经理就堵在门口了:“程经理,得再给我们找个电气工程师,那个李工不行啊!” “你是说刚招过来的那个李工?怎么不行了?” “弱电那块不怎么懂行啊,咱们这个项目智能化要求又这么高,现场很多问题处理不了。” “我记得他简历上不是说之前项目上强弱电都负责过吗?我们还找人做过了解,你们不是面试过吗?” “面试嘛,只能谈些理论化的东西喽……” “这……”程经理有些不爽,也有些失落,话到嘴边却不知道怎么说,便陷入了沉思。 专业能力考察是一件让人力资源部门比较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两个难点:其一是人力部门不具备专业水平直接判断的能力,其二是不能有效组织业务部门开展评估。 对于人力部门,不能直接判断应聘者专业能力水平,并不意味着无法判断。通过对应聘者有效经历的盘点,也可以间接地保证专业能力状况。这一般通过与应聘者核实,或者是背景调查的方式实现。 1、背景调查 是另外一种核实应聘者有效经历的方法。然而现实操作时,由于我们实际很难获取必要的负面信息。 我们建议不妨在核实见证人身份的前提下,向对方询问:假如应聘者到任后没有能够很好的完成职位工作,您认为可能会是什么原因?这意在通过假设提问,挖掘见证人言不由衷的想法。 另外,当你需要询问多名见证人时,最好保证所询问事件的一致性,以相互印证。当然,职位关键胜任标准中关键经历的明确是开展上述工作的前提。 对于业务部门,人力部门需要应对的是,改善业务部门对于专业能力评估过于随意的状况。这可以通过建立专业能力考察题库,并且明确专业能力考察程式两个方面实施。 2、组织笔试 较大规模的企业,知识积累比较丰富,可以组织内部核心专业部门编制一些专业能力考察题库,作为应聘者专业能力考察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考察题库的编制要尽量控制其实用性和通用性,过于理论、局限的考察内容都不是有效的专业能力判断标尺。对于规模尚小或者积累尚浅的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外部考察题库。 3、专业面谈 也可以通过面试的方式, 相对简单地判断应聘者专业能力水平。但要特别注意,不能任由业务部门随性发挥。 建议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明确专业问题的若干方向。譬如,1个专业前沿问题+1个专业实操问题+1个客户理解问题。其中的专业实操问题,最好是企业面临着或面临过的实际问题。 案例三: 如何让候选人认识潜在挑战? 单经理的不详预感又被不幸印证了。设计部经理任职刚刚三个月,还是没能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果断提出离职。 “已经是第三个了!”单经理无奈的叹了口气,“这可怎么办?” 在不到两年内,单经理为公司设计部招聘了三位经理,三位各具特点: 第一位来自当地一家小地产公司,离职原因是其上级冯总不认可其专业水平; 第二位来自当地一家知名设计院,专业上有想法、有水平,但与冯总因为思路不一致发生过几次直接冲突,后续工作开展不大顺心; 第三位就是提出离职的任经理,挖自另一家规模较大的地产公司,有多年的设计管理经验。问及为何离职时说:“之前不了解冯总的风格,知道之后想想还是算了,这么大年纪了,不愿意再委屈自己了。” 冯总是公司的元老级常务副总,分管工程技术口工作。老工程师出身,做事雷厉风行、简单直接,不大会给人面子,自己又有点儿好面子。 “做技术的都是一根筋!”单经理狠狠地说。 从任经理的离职感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任经理在入职前并不了解任职后将面临的挑战。在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习”之后,任经理终于认清现实,坚决地选择了离开。我们也可以想象,任经理离开之时,一定对单经理充满了不满。 以单经理为首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第三次招聘过程中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没有将这一挑战告知候选人,或者,他们根本没有将此视为问题。 面试如同相亲,双方对于“婚后”生活认识越充分、客观,交流越透彻,越利于准备和选择。对于关键职位,人力资源部门在组织招聘面试前,应该明确职位的关键挑战:这些挑战有的是职位本身工作性质产生的,有些是与人或者环境相关的。 例如,与领导工作风格的适应性、出差要求、生活或工作习惯(喝酒、连续加班等)的调整等都有可能成为关键挑战。面试官不仅要问“您认为您的哪些方面经历/能力能够胜任这一职位工作?”还要在此基础上与应聘者中肯地沟通任职潜在关键挑战。求职者审慎地考虑、探讨这些方面,也是认真对待应聘职位的表现。 这一案例还让我们认识到个性适配的重要性。对于冯总这样具有典型老虎和孔雀型特征的领导,选配下属时,即使是找一名较强人际管理技能的人仍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人忍得了一时,忍不了一世。最好能够找到个性上能够与之互补,并且具有一定人际管理技能的候选人。毕竟,让一只火鸡上树不如另寻一只松鼠。 企业可以借助一些成熟的测评工具,对应聘者的个性特征进行评价,并指导招聘决策,例如MBTI、DISC、PDP、大五人格等。当然,促动业务部门领导进行适当的调整也是有必要的。 在有经验的人力资源工作者看来,吸引和评估候选人的过程似乎遍地都是地雷。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必然需要一套周密而复杂的程序指引,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去实施。 以上提出招聘活动中的若干典型问题,仅是抛砖引玉,希望以点带面地激发读者思考和分享。
阅读 (3122)
2017-03-07
传统雇佣模式或将终结,流动性人才招募时代来临
每个企业中在企业管理上都在永远不变的流动着,所以长久的变化是每个企业存活的必经之路,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评论》与德勤咨询共同推出的一个数字商业研究项目中,我们在采访了超过3700名公司高管、经理和分析师后发现,“吸引与留住人才的能力”是公司最经常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 那么,在公司和员工眼中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呢?这答案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数据显示,仅有18%的公司领导者和27%的其他员工认为技术技能在工作中最为重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数字化浪潮中,如见机行事、具备前瞻性思维和变革性视野等能力,和技术技能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这个数据或许可以为公司HR提供重要的参考:如今,培养员工的“数字技能”已成为公司的重要课题,也成为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如果受访者认为雇主没有为自己提供培育“数字技能”的机会,相比于那些来自数字化程度较高、技能培育机会更多的机构员工,他们表示自己可能会在一年内离职,而且可能性是后者的六倍。 除了年轻、缺乏经验的员工,那些常被视为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中上层经理,也有类似的想法。这些公司要是再不行动,就可能既失去了现有的员工,也在吸引人才上栽跟头。 两种人才招聘模式的有机结合 在与高管和分析师的访谈中,我们也观察到在数字化浪潮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招募和管理人才的思路: A思路:“按需招聘”模式,即一些公司根据某段时期的需求招募流动性人才。 持此类想法的公司,通常借用网络平台招募自由职业者。例如,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Work Market,经营着一个自由用工管理平台,能基于公司的当下需求帮公司招募专业人才。 B思路:“核心员工”模式,即一些公司则更注重长期培育、管理现有的员工。 这类公司在员工上岗、持续培训和发展上抛掷重金,为员工创造数字技能培育的机会,努力提升工作体验,针对不同时期为他们提供不同帮助。 第一种策略,提倡通过数字平台轻松招聘人才,平台可根据工作流程和技能需求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规模;第二种策略,则需要公司培养员工,在他们身上不断投注资源。 尽管大多数公司更喜欢选用其中一种,但我们认为也可以将两种策略有机结合,这意味着,未来数字化运作的机构需要依靠两种人才模式来维持运营:一种是灵活的“按需招募的人才”,只要公司需要就可以招过来,另一种就是核心员工。 建立“按需招聘”人才库 选择“按需招聘”模式,便意味着公司要管理大量专业性强、流动性强的人才,这时公司或许应该建立一个按需供给的人才库存:只要公司需要,就有专业人才可供招募。 在管理人才库时,公司不妨采取社群运维的思路。即使市场中的求职者可能来了又走,但对于公司来说,应该眼光更长远,定期对人才库加以维护。 同时,公司还需注意平衡全职员工和兼职合同工的数量。例如,Work Market就为那些同时靠全职员工和兼职合同工运营的公司,建立了专属人才库。对公司来说,全职员工可以形成稳定的人才储备基础,而兼职合同工则可以为需求的变化提供必要的灵活性。 公司也需要为这些人才创造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很多机构像对待二等公民一样对待合同工,但对于想吸引人才的公司来说,这样做代价太大,无异于自毁长城。有着珍稀技能的合同工可以用脚投票,为任何项目或公司效力。 重新思考“核心员工”的价值 核心员工不仅仅是一群全职工作的人,他们是你可以投入资金和精力的核心团队,能为整个组织的长期战略发展树立目标、引领方向。 首先,公司需让核心员工有能力对战略决策施加影响。核心员工,包括年轻员工在内,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权,能为指定的目标完成任务、贡献力量。 在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战略化思维对于在数字环境中工作的公司领导和员工都非常受用,分布式领导(distributed leadership)是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公司打造企业文化时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显然,员工若想提高工作的自主性,需要和最高决策层多加沟通,对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其次,公司需营造一个让员工愿意长期融入的环境。毫无疑问,数字化程度高的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意识地培养、保持和增强员工的参与度。要想让核心员工长期融入公司环境,光靠发工资是行不通的。很多想留职的员工都表示,需要公司愿意为他们多加投入,能持续提供成长所需的机会。 美国制造商3M公司就是一个示范,他们肯为新员工投资,以此提升员工的忠诚度。3M公司的CEO英格·图林(Inge Thulin)表示,公司计划在2025年以前,让所有员工都能参与到员工拓展项目中来。 公司需为员工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以确保他们持续获得数字化的工作体验。核心员工的工作时间一长,就需要有新的机会来发展技能。传统的领导力发展项目只是从聘用期中抽时间来选人参加,而现在着力开展新项目的公司,则是鼓励核心员工持续更新自己的技能。 最后,那些同时雇佣核心员工和合同工的机构,需要解决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核心团队的规模多大才合适,核心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公司应不应该和按需提供人才的平台协作,或是公司是不是应该培育自己的人才库,一有需要就能找到合适人选,一家公司如何在搭建人才储备的同时不让竞争者趁此挖人,有没有可能与其他公司共用人才市场、可能性有多大,等等。 带着这样的问题,公司应该着手实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在数字时代,这样的尝试是充分利用人才价值的必经之路。 文章由搜根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 (2082)
2017-02-21
作为HR如何告诉候选人"你与这份工作无缘"?
为什么我来面试了,但是最终却没有消息?这个问题,很多招聘官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无法体会这种“痛”,即便这种“痛”很大程度是招聘官自己造成的。招聘官不回应这种“痛”有个很正当的理由,就是“很忙”——这种忙又源自最初提到的那个面试爽约的问题。所以,冤冤相报何时了…… 1、既然不合格,为啥要告诉他?可能有些招聘官会感到困惑,假使候选人合乎标准,我们和他沟通一下,告知他下一步该怎么做,尚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候选人不合格,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招聘官之所以会对候选人爽约感到沮丧,是因为他对面试邀约投入了时间和期待,同理,候选人投递简历,无论是经过初试,还是复试,他同样投入了时间和期待。如果你忽略他的感受——就算这种忽略在当下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他同样会感觉到不爽。简单的一条短信或者一封E-mail,都会让候选人悬在半空中的心安定下来,继而感觉到温暖和被尊重。 就算候选人不合格,你依然和他保持沟通,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能对公司的品牌形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你的专业会让你的企业看起来很Nice。而且这次不合适,不代表永远不合适,沟通为未来与候选人的合作开启了一扇大门。如果他对你的雇主形象产生好感,即便他不合适,也会为你推荐合适的人选。如果他也是你的客户,此举还会提升你的客户忠诚度。 2、该如何告诉候选人?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告诉他?毕竟这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如何拿捏尺度是一门学问。在招聘流程中,我们有两个主要的环节会拒绝不合适的候选人:其一是候选人发送了求职申请,招聘官看到简历觉得不合适,拒绝了他;其二是候选人进入到面试流程,招聘官觉得候选人与岗位不匹配,拒绝了他。对于第一种情况,通常一个简单的E-mail,就能和候选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比方说:非常感觉您申请我们公司的XX岗位。 但这个岗位目前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很遗憾地告知您,我们将不会采纳您的申请。您的简历已经纳入我们的人才库。如果您期望了解更多反馈信息,我很乐意和您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我的联系方式是:xxxxx我们真心感谢您对我们公司的兴趣,也期望您持续关注我们的官网,了解未来的工作机会。期望未来能有机会与您携手合作!这样一封感谢E-mail告知候选人,他不符合你的筛选标准,你们无缘牵手。此外,你是经过慎重考虑过的。如果你留下的联系方式是电话或者社交媒体账号,而非E-mail,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你认可他的能力,并愿意和他保持长期的联系。 3、面试后如何拒绝?第二情况,是在面试后拒绝候选人,我们可以采用电话或者E-mail,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不论哪一种,以下要点需要注意。 1、标明候选人的名字。拒绝申请,你可以用“先生/小姐”,但是面试后,称呼他的名字会更好一些。因为你已经认识这个人,并建立了某种联系。他的名字是唯一的,你称呼他的名字,代表着一种尊重。 2、感谢他花费了时间。花时间找工作或许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他不选择其它公司,而选择把时间用在你们公司的申请和面试上,表示他对你们公司的认同。为了这份认同,你也要给予礼貌上的感谢。 3、阐述他的优点被拒绝是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前文我们也提到面试爽约,招聘官应该感同身受。所以我们在拒绝他人时,要首先给予一个积极正面的反馈,告诉他有哪些你很欣赏的技能和品质,增强他个人的信心。 4、解释你拒绝的理由阐述完他的优点之后,接下来你要解释你拒绝的理由。可能是经验不够,可能是还欠缺其它你所需要的技能,可能……总之,另一个候选人比他更胜任。 5、结尾处表达愿望这次说“不”,不代表“永不”。尤其是能进入到你的面试流程的人,多少还是有些未来开发的潜力。所以在结尾的部分,要适度表达你的愿望,未来工作的大门是为他们敞开的。无论是采用电话沟通,还是E-mail,包含以上内容,都能够给候选人带来相对正面积极的求职体验。 记住,不仅是招聘官,参与面试的用人部门经理、面试官们,也需要意识到这种反馈的价值。如果他们在面试时,有做过笔记,也有助于你后期的沟通。 文章由搜根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 (2094)
2017-02-15
2017年招聘高手们如何让高级人才上钩!
让我们把所有的求职者分成以下四个类别: 1.正在寻找工作的; 2.开始寻找工作的; 3.正在考虑寻找工作的; 4.没考虑过找工作的。 不幸的是,大多数企业把所有人都归在了第一类——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结果却发现怎么也没法雇用足够多的能人,他们也弄不清楚这究竟是为什么。 因此,为了吸引优秀员工,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招聘流程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在战略上和态度上做出改变。 只要招聘人员和招聘经理遵循以下5个简单的规则,冲出高级人才资源的瓶颈将不再是难题。 挖掘被动能人的五个原则: 在给人定性前先定义工作 所需的技能、经验、能力、素质并不是对职位的定位,而是对一个人的定性。冲破高级人才瓶颈的第一步,就是告诉潜在求职者,你提供的职位在理想状态下需要做哪些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基于绩效的职位描述。 最优秀的候选人会利用这些信息来判断是否对此职位感兴趣,是否有跳槽的潜在价值。 谈话而不是推销 大多数有意跳槽的人会同招聘人员(猎头或招聘经理)进行一次谈话。不幸的是,人家刚表示出自己的兴趣,大多数招聘人员就开始推销这个岗位。 更糟的是,实际上他们对这份工作缺乏真正的了解,只能使用泛泛而夸张的语言来描述情况。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慢慢来会比较好。首先要对高级应聘者进行职业需求分析,确定什么是真正能影响他们换工作的因素。 符合需求之后,可以建议他们和招聘经理联系,通过探讨的方式来了解详情。 适时地反客为主 对于并没有在找工作的人来说,换工作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他们需要额外的时间来评估所有选择。 进行面试时,找到职位期望和候选人能力之间的差距,包括职责范围、行业地位和影响力等。然后,向候选人表明你的顾虑以及这个职位的成长空间。 这时候,如果这些候选人主动起来,试图证明他们符合要求,并表示出进一步详谈的兴趣的话,你就已经成功地吸引到这些原本持被动态度的人了。 别谈钱,谈谈职业前景 在协商录用之前,我会问候选人如果不考虑报酬,他们是不是还想得到这份工作。大多数人会说是。 如果不看重这份工作本身的价值和职业前景,他们不可能接受这份工作。就算拿到了聘书,他们也会在几个月后就感到失望。 你要让被动型人才确信,你所提供职位的长远发展是比他们头脑中的其他考虑要素更重要的。 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可能会因为错误的理由入职,或者转而去接受其他更高薪、更方便或是有更高头衔的工作。 招聘经理负责制 所有公司都会把聘请最优秀的人才作为战略重点。但是如果连做出招聘决定的人都没有办法对他们录用的人员的质量负责,那一切就是空谈。 大多数管理者倾向于保守的短期雇佣,把技能和经验看得比业绩和潜力重要。这一点在慢慢地开始改变。 90%的职场人士其实并不会积极寻找工作,因此企业需要全面重建人才招聘战略来吸引到这一部分人。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HR视界,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 (2563)
2017-02-09
企业如何从招聘入手,提高员工忠诚度
搜根网培训讲师小编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留住人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员工忠诚度,降低人员流失率呢? 一些企业和老板往往采取非常简单粗暴的手段或高压政策,胁迫员工忠诚,如一有发现谁不忠诚立即炒鱿鱼,又如给予重罚或处分,更有甚者则进行人身威胁等等。殊不知如此手段,只能表面上让员工表现得好象非常忠诚,但根本不可能让员工从内心对企业、对老板真正地忠诚,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使员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忠诚度反而更差。 一、招聘期以忠诚度为导向的招聘 招聘,作为员工忠诚度全程管理的第一站,是员工进入企业的“过滤器”,其“过滤”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阶段忠诚度管理的难度。因此,在招聘过程中,要以忠诚度为导向。 1.排除跳槽倾向大的求职者 企业在招聘和甄选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求职者工作能力的考察,但是仔细查看求职者的申请材料并加以分析,还能获得其它有用信息,例如:该求职者曾经在哪些企业工作过,平均工作时间长短,离职原因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预先排除那些跳槽倾向较大的求职者。 2.注重价值观倾向 员工忠诚度的高低与其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看求职者的工作关联技能,还要了解求职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差异程度以及改造难度等,并将其作为录用与否的重要考虑因素。为了保证高员工忠诚度,有些公司甚至宁愿放弃雇佣经验丰富但价值观受其他公司影响较深的求职者,而去雇佣毫无经验但价值观可塑性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3.如实沟通,保持诚信 在招聘和甄选过程中,一些企业特别是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尽快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常常会在与求职者的沟通中夸大企业的业绩和发展前景,并给求职者过高的承诺(如薪水、住房、培训等)。当求职者到了企业之后才发现原来的承诺不能兑现,那么企业很可能会失去员工的信任,从而导致忠诚度的降低。 二、员工稳定期忠诚度的培养 员工稳定期是指从员工正式进入企业到开始呈现离职倾向的那段时期。这段时期是员工忠诚度全程管理的关键阶段,担负着培养员工忠诚度的重任。 员工对企业满意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很难想象一个对企业不满意的员工会忠于企业。因此,培养员工的忠诚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这就需要给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公平透明的晋升制度,以及推行人性化的管理等。 但是,满意度高并不表示忠诚度一定高,要建立高忠诚度还必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是企业不可或缺(尽管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的一员,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忠于企业,才有可能把企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以下是建立归属感行之有效的几种方法:1.信息共享 没有人喜欢被蒙在鼓里。员工可获得信息的多少及其重要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而且会影响其对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评价。如果企业能够加强内部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就可以创造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的“家庭”氛围,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员工自然也就会忠于企业。 2.员工参与 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范围越广,程度越大,员工对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评价就越高,其归属感也就越强烈;如果员工希望参与,而你却不给他这种机会时,他们就会疏远管理层和整个组织,企业对他来说也就仅仅是一个“暂居之地”,当然也就谈不上忠于企业了。 3.团队合作 员工每天都要上班,与之打交道最多的是其所在的团队,而不是庞大的企业整体。相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团队内员工的技能互补性更强,任务的完成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因此,员工在团队内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其团队意识也就更强烈;同样,团队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比个人要更为明显。所以,利用团队的中介作用,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三、离职潜伏期忠诚度的挽救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素质 (如工作能力、需求层次)的提高,以及环境因素(如家庭、经济周期和其他企业高薪诱惑)的变化,维持员工忠诚度的条件往往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做出令员工满意的调整,员工忠诚度很可能会下降到足以使员工产生离职念头的程度,员工也就会步入离职潜伏期从员工开始呈现出离职倾向(如缺勤、迟到、早退的次数明显增多,工作时常常心不在焉,精力不集中等)到递交辞职报告的那段时期。 离职潜伏期是员工离开企业的最后一道“闸门”,所以必须尽力采取有效措施,挽救员工特别是关键员工的忠诚度,防止人才流失,而且挽留成功与否也是检验员工忠诚度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 要挽救员工忠诚度,首先要找到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对发现的离职原因按照合理程度进行归类。 然后,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分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凯佩里(Peter Cappelli)认为,任何企业的员工都可以分为三类:1.企业希望能长期留住的员工,例如高智商的工程技术人员,非常有创造力的产品设计人员等;2.企业希望能在一段时期内留住的员工,例如具有某种技能、目前供不应求的员工,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的成员;3.企业不必尽力挽留的员工,例如企业很容易招聘、不需要多少培训的员工,目前供大于求的员工等。企业应主要挽留前两类员工。 最后,综合考虑离职原因的合理性、员工类别以及企业的实力等因素,制定挽留员工的具体措施。 四、辞职期忠诚度管理的完善 如果挽留失败,则员工将进入辞职期阶段,即从员工递交辞职报告到正式离开企业的那段时期。在这段时期企业需要做两件工作:其一是重新招聘合格的员工以填补空缺职位;其二是进行离职面谈。而后者往往被企业所忽视。 离职面谈,就是指安排一个中立人(一般请专业咨询公司来进行)与即将离开企业的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离职员工真正的离职原因(可以和前面的分析结果相对照,来印证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其对企业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发现目前在员工忠诚度管理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缺陷,为今后员工忠诚度管理的完善提供依据。 达到上述目的的假设前提是,即将离开企业的员工会比较客观公正。研究人员发现,即将离职的员工有38%的人指责工资和福利,只有4%的人指责基层主管,但在此18个月之后有24%的人指责基层主管,只有12%的人指责工资和福利。因此,要想在离职谈话中发现真正的问题可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例如,选择合适的离职沟通员,控制面谈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面谈问卷,注意离职员工在谈话过程中的语气和形体语言等。 五、辞职后忠诚度的延伸 员工离开企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企业的背叛,离职后的员工仍然可以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如变成企业的拥护者、客户或商业伙伴。因此企业应该把忠诚度管理的范围延伸到离职后的员工,继续与他们保持联系,充分利用这一低成本资源。 总结,要充分利用提高员工忠诚度12法: 方法1:培养企业对员工的忠诚 忠诚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双向行为,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企业要求员工忠诚的前提是企业首先应对员工忠诚。 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对员工忠诚: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置人性化的员工行为准则,建立与员工互信的沟通机制;②因人设岗与因岗设人相结合,实现人岗匹配;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给予合理薪酬;④建立共同愿景,并融入企业理念;⑤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和组织环境;⑥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升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⑦建设高诚信度的领导团队;⑧正确识别员工的伪忠诚(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员工只是将企业当成了“养老院”。将主业变成了副业,将副业当成了主业,从而实现“进可攻,退可守”的目的)。 方法2: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裁员 裁员不仅会损害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信誉,更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无论是被裁员工还是留职员工,都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被裁员工会对企业有不满情绪,留职员工会形成焦虑情绪,对于未来不能确定。如果裁员实属万不得已,裁员前和裁员后都要和员工保持充分的沟通。无论是主动裁员,还是被动裁员,都要善待被裁员工。例如,惠普的被裁员工在接到通知后,仍有3个星期的时间可以在公司内部寻找工作或是选择离开公司。离职员工将根据其供职时间长短得到4~12个月的工资补偿。此外,惠普还为被裁员工提供3个月的失业救济支持。 方法3:实施基于顾客满意度的员工奖励制度 奖励制度的设置,应该基于消费者满意度,而不是下级的自评分或者上级的考核,更不是同事之间象征性的评分。 实施基于顾客满意度的员工奖励制度的具体做法有:①调查当前消费者,和在此之前的顾客的消费满意度,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计量的准确性;②通过顾客投诉、顾客期望、顾客重复购买行为等方式,间接计量顾客满意度;③提供产品或服务要与企业的价值目标相结合,避免过分讨好顾客,忽视企业效益;④委托中立机构协助调查,保证顾客满意度调查客观公正;⑤高管要高度重视,形成关注顾客满意度的企业文化和制度体系;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 方法4:实施全面薪酬 全面薪酬不仅要超越传统的工资+奖金+福利的狭窄薪酬观念,还包括对员工的关怀将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全面薪酬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如: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工资;人性化的工作环境;鼓舞人心的领导方式;不仅关心员工个人,也关心员工家属……例如,新华联(000620,股吧)集团在奖励获得各种荣誉的员工的同时,还将员工的家属邀请过来,让员工家属一同分享获奖员工的荣誉和快乐。每年春节前,公司都会向获奖家属寄送大红喜报,把员工在集团获奖的喜讯告知家属,并随信寄出一份温馨的礼品。 方法5:管理好知识员工 知识员工的忠诚管理措施主要有:①转变观念,忠诚不等于不离开企业。企业不仅要管人,更要管心;②转变传统的用人理念,信任是基础,监督是前提,制度是保障;③加强用法律与协议的手段来约束知识员工;④由于金钱因素对知识员工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重视知识员工在工作中成就感的获得,尊重他们的价值导向,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⑤实施宽带薪酬,使薪酬主要与能力而不是资历挂钩;⑥根据知识员工的特点,系统引入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从根本上提升员工忠诚度。 方法6: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 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要采取不同的忠诚管理策略。对于80后员工来说,他们更重视就业质量,而非就业本身。有41%的80后表示,目前最迫切希望得到专业知识培训,另有28%和25%的受访者分别认为管理知识和外语最需进行培训。对于年龄超过40周岁的员工而言,80%以上更希望保留稳定的工作和薪酬。将薪酬列为留在企业的原因之一的女性员工比例要较男性员工小很多,她们更看重工作安全性以及与同事的关系。管理层员工比非管理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要高,外企员工比国内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要高。管理层员工比非管理层员工更满意薪酬,且年长的员工比年轻的员工对薪酬更为满意。对于边缘员工来说,他们的物质需求要比核心员工低很多,但他们受尊敬的需求不会比核心员工低,甚至由于心底里的自卑使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更强烈。 方法7:对员工进行分阶段管理 对员工忠诚的管理,是一个始于员工被雇用之前,并持续到员工退休或辞职之后的全过程。一般,这一过程依时间先后可分为招聘期、员工稳定期、离职潜伏期、辞职期和辞职后等五个阶段。 在招聘期:①要设法排除跳槽倾向大的求职者,注重求职者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匹配程度;②如实与求职者沟通,在招聘阶段就对求职者保持诚信;③通过现场参观、实际工作述评(Realistic Job Preview)等技术使求职者对将要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现实的认识;④善用员工举荐制度,因为被举荐的员工可以背叛企业,但是很难背叛他的社会关系网。 在员工稳定期,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主要途径有:信息共享、增强员工参与决策、培养员工所在团队的合作。 在离职潜伏期(即员工表现离职倾向到递交离职信的那段时期),要尽量挽留员工特别是关键员工,防止人才流失。综合考虑员工的离职原因的合理性(离职信中的原因往往并非真正原因)、员工类别以及企业实力等因素,制定挽留员工的具体措施(研究发现,员工离职的成本占到企业税收前收入的17%.因此,最好不离职)。 在离职期(即从员工递交离职信到正式离开企业的那段时期),企业应该安排人员与即将离职的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对企业的相关措施进行验证、完善。一般来说,即将离职的员工会比较客观公正地指出企业的缺点。 在员工离职后,企业还应设法与离职员工保持联系。因为这些员工并不一定对企业怀有恶意,他们形成的人际网络对于企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作用。 方法8:努力使员工人岗匹配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个性-工作适应性理论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个性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当员工的个性与所选择的工作和岗位相一致时,他们就会有足够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来从事工作并取得成功,使工作满意度提高。因此,企业在安排员工的工作、岗位时,应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努力实现人员与工作、岗位的有机匹配,使员工从工作中获得内在满足。 方法9:挖掘员工深层志趣 美国心理学家提默锡。巴特勒(Timothy Bulter)和詹姆斯。沃德鲁普(James Waldroop)提出了深层志趣(deeply embedded life interests)的概念,指人们长期拥有的、由情感驱动的各种激情,完全超越了人们常规认识的兴趣和爱好,并与人们的性格交织在一起。 与员工流动密切相关的八大深层志趣分别是:技术应用、数量分析、理论研究与概念性思考、创造性生产、咨询辅导、人员及关系管理、企业控制、用语言和观念来影响别人。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方式的深层志趣在员工心理底层驱使着职业的转换,当企业提供的工作与员工的深层志趣不一致时,员工就可能对工作不满意或不能全身心投入。长期积累不愉快会导致满意度的下降和离职的发生。 深层志趣并不决定人们擅长什么,但决定了哪种职业可以让人们得到并保持长久的激情和满足,这种激情和满足能转化为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企业可以采用日常工作行为判定(主管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员工对不同工作的喜好表现;让员工回忆工作中真正感兴趣的因素)和行为事件访谈法(让员工讲述真正有成就感的工作,通过专家追问的方式挖掘深层志趣)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员工的深层志趣。基于深层志趣建立员工忠诚的要点有:根据深层志趣规划职业生涯;根据深层志趣进行工作再设计。 方法10:实施全面价值观管理 通过全面价值观管理来引导员工的价值观,使其对企业认同,产生心理承诺。全面价值观管理是指,把企业内引导员工价值观的各种活动构成一个有效体系,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效率来实现企业目标。具体包括以下七个要点:①确立企业价值观;②招聘和培训要基于价值观;③绩效与薪酬体系要体现价值观;④通过企业文化进行引导;⑤管理者要以身作则;⑥利用外部环境使价值观品牌化;⑦对价值观管理的持续评估和改进。 方法11: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的程度与员工的忠诚度强烈正相关,工作丰富化是提升员工忠诚度的有效的管理工具。实施工作丰富化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①合理增加工作的责任和难度,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②赋予员工自主权;③将有关工作业绩及时反馈给员工;④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⑤把握好工作丰富的尺度,不要给员工过多的任务致使其负荷过重。 方法12:增强员工可雇佣性 企业做出提高员工可雇佣性的承诺,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调整的灵活性、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树立社会责任形象。具体做法有:①营造支持可雇佣性的企业理念。绝对的企业忠诚应该逐渐让位于相对的职业忠诚、专业忠诚和可雇佣性忠诚,提倡能主动提供可雇佣能力培养的企业才是好企业;②采取措施提升员工的可雇佣性。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提升员工可雇佣性的发展项目,例如培训、工作轮换、职业发展双通道等;③搭建交际平台,丰富员工的社会关系网络。 文章由搜根网用户发布,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搜根网删除!(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 (2067)
2016-11-08
企业员工选拔的几个实务操作技巧
作为经理人经常要面对一些招聘面试的工作,短短几十分钟的面试就像是一场战斗,面试官和招聘人员就像攻守的双方,经理人如何在短暂的时间了守住“阵地”,易守为攻,打好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是企业招聘成功与否的关键。 通常的面试是经理人和应聘者共同面对一份应聘人员的求职材料,双方就求职材料所描述的问题和与之相关的问题展开问答,有的是泛泛而谈。有时经理人 会忘记是在面试,离题万里地与应聘人员大谈家常,神聊神侃其他与面试无关的问题。等面试结束时,才发现自己想了解的、该了解的信息竟然没有了解完 全,仅凭手头的信息又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再组织一次面试既费时也不专业,因此,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手段控制 面试的场面,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STAR原则 STAR是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组合。 通常,应聘者求职材料上写的都是一些结果,描述自己做过什么,成绩怎样,比较简单和泛泛。而我们面试官则需要了解应聘者如何做出这样的业绩,做出这样的业绩都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通过这些过程,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该应聘者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他的工作风格、性格特点等与工作有关的方面。 STAR原则能帮我们解决上述问题。 例如:企业需要招聘一个业务代表,而应聘者的资料上写着自己在某一年做过销售冠军,某一年销售业绩过百万等。 我们是不是就简单地凭借这些资料认为该应聘者就是一名优秀的业务人员,就一定能适合自己企业的情况?当然不是。 我们首先要了解该应聘者取得上述业绩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SITUATION)之下,包括他所销售的产品的行业特点,市场需求情况,销售渠道,利润率 等问题,通过不断地发问,可以全面了解该应聘者取得优秀业绩的前提,从而获知所取得的业绩有多少是与应聘者个人有关,多少是和市场的状况、行业的 特点有关。 进而,我们要了解该应聘者为了完成业务工作,都有哪些工作任务(TASK),每项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些可以了解他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 验,以确定他所从事的工作与获得的经验是否适合现在所空缺的职位,更好使工作与人配合起来。 了解工作任务之后,继续了解该应聘者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所采取的行动(ACTION),即了解他是如何完成工作的,都采取了哪些行动,所采取的行动是如 何帮助他完成工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我们非常希望获得的信息。 最后,我们才来关注结果(RESULT),每项任务在采取了行动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好还是不好,好是因为什么,不好又是因为什么。 这样,通过STAR式发问的四个步骤,一步步将应聘者的陈述引向深入,一步步挖掘出应聘者潜在的信息,为企业更好的决策提供正确和全面的参考,既是 对企业负责(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也是对应聘者负责(帮助他尽可能地展现自我,推销自我),获得一个双赢的局面。
阅读 (2038)
2016-11-07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猎头盯上
搜根讲师网认为在90年代的深圳职场,曾经流行一句话“狗急了跳墙,人急了跳槽”。可见那时的跳槽都是被动不得已的。而如今,却有人会主动请你跳槽,并为你谋划更有前途的职业,他就是“猎头”。 不看出身看能力 猎头最看中候选人的什么特点?能力比学历看来更有魅力,“的工作能力”以42%排在第一:“丰富的工作经验”31%:“知名公司背景”16%:“优秀的人格魅力”9%:“跳槽频率低”1%:“高学历”只有1%. 酒香也怕巷子深,徒有一身本事,但默默无闻的孤胆英雄或茶壶里煮饺子,有本事道不出来也很难成为“猎物”。“如果希望被猎头看上,你认为个人应该具备何种素质?”的问项显示,“善于展示自我的沟通能力”最重要,占21%;其次才是“获得与众不同的业绩”,18%:“有清晰的职业规划”18%; “积累广泛的人脉关系”15%:“成为公司里的关键人物”13%:“多参与圈内的社交活动”8%:“拥有有名牌学校的学历或进修经历”比例最低,只占 6%. 从上面两组数据看出,无论在“猎手”还是“猎物”眼里,高学历和名校出身的吸引力都排在最后。具有优秀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强大的社交招聘朋友关系网、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发展定位和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更容易进入猎头的视线。 从职业方面看,猎头看好的人才 可以是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和管理人员,其中有专业背景的管理者成为主要目标,比例是40%;销售人才15%;市场开拓人员15%;技术人员12%;财务专家10%;人力资源人士8%. 九类中端人才成新宠 外资企业在华管理团队的江山逐渐稳定,它们重视对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随着市场份额的争夺战火从中心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蔓延,具有执行能力、掌握专业技术、有开拓二级市场能力的中端人才正在逐渐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射频/微波器件首席设计师、研发采购经理、零售陈列督导、高级电路设计工程师、汽车行业高级研究员、水表产品经理、日语软件测试工程师、法务翻译、店铺选址开发人员等中端人才已经被猎头盯上,正在成为职场新贵。 慎重对待猎头的“情书” 调查参与者中61%的人在猎头找自己的时候会“仔细问清对方的情况再做决定”;32%的人“先考虑一下再给出答复”:“基本不太会考虑”的有3%:“求之不得,赶快跳槽”的比例也不高,有3%:“不假思索地拒绝”的只有1%. 由于行业的规矩,猎头要“隐瞒”具体的招聘企业,企业通过猎头挖墙脚毕竟还是有些“羞涩”,可以理解,但猎头必须告诉你企业所在的行业、地位、性质和职位信息,岗位描述就是猎头给你的约会“情书”,值得用放大镜研究一下,比如向谁报告、对谁负责、任务范围、环境待遇等。调查结果显示,93%的候选人都不会立即答应猎头的邀请,而是在认真考虑衡量后再行动,与猎头进一步接触。 只有4%的人不喜欢猎头找上门 你是否希望被猎头看上?调查参与者中分别有48%的人选择了“非常希望”和“一般,都可以”:“不希望猎头骚扰”或“非常讨厌猎头公司的电话”的只有4%. 能让猎头盯上的都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人,他们也许正沉浸在眼下工作的愉悦中,猎头的电话是诱惑也是冲击,特别是一些不知名的猎头公司电话,含糊不清的职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平地里生出些烦恼。 文章由搜根网用户发布,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搜根网删除!(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 (2131)
2016-11-03
应聘者的感受 HR你千万不能忽略
案例:求指教——面试官需要做好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遇到一些困惑,想请各位大侠指点指点。 是这样的,最近一直在做招聘,接二连三的出现的相同的问题,就是在面试过后我们觉得合适的候选人有不少都拒绝了公司的OFFER。为了了解原因,我们HR电话回访了拒绝我们的候选人,发现大部分人是觉得在整个面试过程中的个人感受不是很好,比如说在会议室被晾了半个小时、提出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很简略、感觉面试官不是很了解相应业务等等。反馈过来的问题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就是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 那么,作为HR应对这些问题呢? 树立意识 关注应聘者的感受 关于面试和招聘方面,除了基本的面试程序和要求,一些面试的提问以及肢体语言等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为面试官,相信大家也这些都不是问题,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却忽略应聘者感受方面,我个人的看法: 1、HR部门是公司的形象,应聘者了解公司的第一形象人,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公司形象; 2、虽然是应聘者过来面试的,但是应聘者也注重时间和效率问题,让应聘者长时间等,应该加以说明,如果是面试中的环节,收到应聘表之后,应和应聘者说明面试已经开始; 3、面试之前,面试官应做好相关的准备,面试程序和步骤,之间的时间把控; 4、面试的环境要舒适,这里面不光是公司的环境、及面试官,还包括对待应聘者一系列的举动和动作,基本的接待等; 5、面试是应聘者了解公司的窗口,如果面试环节出了问题,那么会给应聘者对公司看法和印象造成很大的影响。 做好功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 作为面试官要做的一些日常基本功课包括: 1、对职位要有详细的了解,要清楚职位在组织架构中的职责,要有个候选人的画像。 2、对行业要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行业必要的知识,这样和候选人聊天的过程中不会让候选人觉得你什么都不懂而不至于对你的面试没有兴趣,或者觉得你不尊重他。 3、可以预约面试时电话中简单了解些候选人的信息,这样面试中有的放矢效率更高…… 4、请该岗位中技术领域的专家对简历做些基础的判断供你做参考意见。 5、合理安排面试时间,每个候选人要预留10分钟左右作为机动时间。不同级别的候选人要和非HR面试官约好时间,要确保他们的时间是OK的。 6、打通面试流程,什么端茶倒水、填写表格这些事情让前台或者行政人员提前安排好,必要的话给他们做培训,提要求。 7、把实际面试中候选人提的问题集中起来准备答案,可以邀请公司内部的相关同事给予解答,并汇总答案给所有的面试官培训。 保持沟通 持续改进不完善的地方 我之前到一家企业面试,本来印象一般,虽然二试的阶段是集团副总,但就在我准备走的那一刻她追问了一句:请问您认为我们公司在面试管理上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我想都没想,跟她说了句:在初试和与您见面的间隙,我口渴到前台喝水,但看到水槽下面好多死掉的小虫,立马把杯子放了回去,这个算吗? 结果她立即打电话到给前台,很有艺术地说道:**,今天天气热,面试的人多,要注意饮水机的水量与清洁。挂了电话就非常客户地向我道谢,一下就让我对这个公司大为改观。这就是持续改善的力量,我们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能够发现并快速改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像这家公司的副总就非常厉害,至少我看到了以下三个亮点: 1、通过应聘者来了解公司的灯下暗,可能她平时根本无暇关注的细节; 2、考验应聘者对细节的观察程度; 3、无时无刻不把改善作为一个不断追求的高度。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结束面试回到家里,再打电话向我了解这些问题,可能我不愿意回答,也可能不记得这些细节,就算记得,对于这家公司也不会有特别的感触,但是她当面问就不一样了,一是感觉她的重视,二是看到她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扭转了我对公司不利的看法,把一件坏事做成了好事,还让我在中人网上作为案例宣扬。 小结:应聘者的感受不能忽略 作为HR,很多人都参加过不少的面试。要做好面试准备,除了合理的面试流程,以及专业的面试官以外,还要做好面试接待中的服务工作,让应聘者感受到尊重。总之一句话:要有人性化关怀! 至于怎么做,易地而处、异地而想。尤其对于高级人才,招聘不是虚位以待,而是筑巢引凤!选择永远是双向的。 文章由搜根网用户发布,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搜根网删除!(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 (1978)
2016-11-02
人才招聘一定要知道的6个原则
一场完美的招聘是能保证企业用最少的成本获得适合岗位要求的最佳人选,体现出效率优化原则,那么在招聘过程中企业hr还必须知道哪些原则?亿猎资深电商猎头顾问分享招聘6大原则。 1.双向选择原则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岗位的要求自主地挑选员工,劳动者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结合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自主选择职业,即企业自主选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原则一方面能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益,改善自身形象,增强自身吸引力;另一方面,还能使劳动者为了获得理想的职业,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职业素养,在招聘竞争中取胜。 2.发展潜力原则 发展潜力原则即组织所招聘的员工,不仅要看其综合素质与现时职位的符合程度,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其具备的可持续发展、可开发的潜力。 3.确保质量原则 一般来说,选聘人员时应尽量选择素质高、质量好的人才。IT猎头认为不能一味强调高水平,而应当是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并保证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化。而且要求员工队伍内部保持最高的相容度,使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素质差异得以互补,形成群体优势。 4.按需招聘的原则 按需招聘的原则是指招聘一定要根据组织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未来的实际需要制定招聘政策。 5.重点招聘原则 在组织人员的招聘过程中,要坚决贯彻“二八定律”,要尽量招聘属于20%的重点人才。 6.公平公正原则 电商猎头公司建议hr应对应聘者一视同仁,人员招聘应该根据考核结果择优录用。 文章由搜根网用户发布,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搜根网删除!(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才招聘
阅读 (2105)
2016-11-02
共 11 条,页数:
1/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搜根动态
更多>
1
搜根网第三届中国区500强讲师评选榜单发布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源动力-激励机制解密》课程圆满举办成功!
祝贺:深圳某公司《培训管理课程》培训圆满成功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源动力-激励机制解密开课啦!!!
《 三招教你搞定精品课程》培训回顾
活动预告
更多>
第15届中国人力资本高峰论坛
深圳.2017年04月09日
答疑解惑,思卓私房课
搜根网讲师集结号.邀您入驻
活动截止日期:2017年5月31日
热门文章
更多>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源动力-激励机制解密》课程圆满举办成功!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源动力-激励机制解密开课啦!!!
搜根网第三届中国区500强讲师评选榜单发布
祝贺:深圳某公司《培训管理课程》培训圆满成功
精品课程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培训比价
培训资讯
监理招聘
建工招聘
一览英才网
机电招聘网
中国讲师节
培训讲师
招骋研究网
中国员工培训网
路桥英才网
HR研究网
博课网
© 2015-2025 SOUGEN.CN 版权所有,ICP备案证书号:
粤ICP备15084450号
用户登录
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登录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登 录
使用合作网站账号一键登录